
【案例分享】菲律賓環境教育成果分享-由菲律賓Elenida Del Rosario-Basug顧問撰寫
菲律賓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全球最容易受到氣候衝擊的國家之一。作為回應,環境與自然資源部(DENR)透過其環境管理局(EMB)及氣候變遷服務處(CCS),推動一系列全面性的計畫,將環境與氣候教育融入社會各個層面。本案例研究重點介紹該國的策略、核心計畫與經驗,並展現如何透過教育賦權公民,邁向永續發展。
政策與制度基礎
菲律賓環境教育的基石是 《2008 年環境覺知與教育法》(RA 9512),這使菲律賓成為東協中唯一一個擁有環境教育國家法律的成員國。此法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委員會、技職教育訓練署、科技部與 DENR 共同落實。為了整合資源,DENR 成立了區域及全國環境教育委員會,並擴展至民間單位以提高影響力。
同時,菲律賓也制定了 《2018–2040 全國環境教育行動計畫》(NEEAP),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呼應。該計畫強調結合在地價值與文化的教育方式,以推動符合社會需求的永續發展。
課程與教材資源
在教育層面,環境概念已融入 K–12 課程,涵蓋科學、社會、健康及價值教育。EMB 也開發了專門教材,例如水質監測、氣候變遷、廢棄物管理,以及「校園菜園」計畫模組。此外,透過「綠心通訊」(Luntiang Puso Newsletter)、多媒體教材與社群媒體,將環境資訊廣泛傳遞給學校與大眾。
能力建構與利害關係人參與
教師是推動環境意識的核心。EMB 在全國舉辦研習,並獲得 專業發展學分(CPD)認證,確保教師能持續掌握最新的環境法規、永續實務與社區生計方案。
除了教師之外,EMB 也培訓 地方政府、產業及青年團體,例如「校園環境青年組織(YES-O)」。這些培力工作涵蓋災害風險降低、氣候行動與綠色創業,並同時落實性別平等的主流化。
夥伴關係與獎勵制度
菲律賓的模式強調合作。自 2009 年起舉辦的 「全國永續與生態友善學校徵選」,表揚超過 270 所在課程、行政與校園營運中落實環境行動的學校。此外,**「綠色教育計畫(Greenducation Philippines)」**及 **「大專院校環境保護與管理協會(PATLEPAM)」**等網絡,進一步推動學術界的參與,促進課程更新與技術交流。
社區與青年創新
基層行動展現了教育的力量。例如當地居民推動 紅樹林復育 以抵禦颱風;社區塑膠回收廠將廢塑膠製成校椅;青年組織利用 汽水罐反射板淨水,以及開發再生材料做成雨衣與書包。這些案例證明教育能引發創新,並加強社區的氣候韌性。
經驗與未來展望
菲律賓的經驗顯示,有效的環境與氣候教育須具備:
- 政策支持──透過法律與長期行動計畫保障推動。
- 課程融入──兼顧正規教育與實務操作。
- 跨部門培力──特別是教師與青年領袖的能力建構。
- 獎勵與激勵──驅動學校與社區持續投入。
- 跨界合作──串聯政府、學術、企業與公民社會。
展望未來,DENR 計畫強化跨部會協作,建立教材研發中心,並建立成效監測系統。透過持續的國內外合作,菲律賓正穩步朝向 NEEAP 2040 的願景邁進──「賦權人民,共建永續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