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享】馬來西亞環境教育成果分享-由馬來西亞Thiaga Nadeson顧問撰寫
8月26日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場次,匯聚了來自亞太地區的傑出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共同探討公民參與在解決永續環境議題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身為主持人,我很榮幸能引導這場充滿活力的交流,而整場對話也緊扣著兩大目標:其一,探索亞太各國公民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的實際經驗與障礙;其二,鼓勵青年參與,同時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學習與未來合作。
來自不同背景的觀點,豐富了討論。我首先以馬來西亞的生物多樣性概況揭開序幕,強調社區型計畫與青年參與在推動保育成果上的重要性。我指出,雖然馬來西亞被認為是全球17個「超高多樣性國家」之一,但面臨的挑戰包括森林砍伐、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以及氣候衝擊,這些都需要「全社會的解方」。公民的參與——尤其是青年——不僅能帶來嶄新的觀點,也能提供持續長期行動的動能,守護自然。
接著,我們聆聽了來自台灣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睿星組長與陳琬淳女士的分享。他們介紹了台灣在透過研究與監測計畫動員公民方面的創新作法。報告強調,透過如「公民科學平台」這樣的制度設計,能讓大眾在資料蒐集與決策中扮演有意義的角色。他們也分享了政府機構如何在維持科學嚴謹性的同時,成功與公民協作的經驗。這些案例為其他亞太國家在加強公眾信任與參與環境治理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模式。
來自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 Suchana Chavanich 教授,則以她在海洋科學領域的豐富經驗為基礎,分享了泰國公民參與海岸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案例。她指出,當地社區與青年團體被動員起來,參與珊瑚礁監測、減少海洋垃圾,並推動永續海岸實踐。她的反思中特別強調教育與實際參與的重要性,顯示當公民被賦予知識與工具時,他們就能成為有效的環境守護者。
在整個會議中,不斷浮現的主題是「青年」的核心角色。無論在馬來西亞、台灣或泰國,青年參與不再只是象徵性的,而是逐漸被視為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的基石。從校園環保社團到大學主導的保育計畫,再到社群媒體倡議行動,年輕人正走在提高認知與實際行動的最前線。亞太的案例也證明,當青年獲得制度支持時,他們能打破科學、政策與社會行動之間的隔閡。
討論同時也揭露了若干挑戰,包括:如何維繫公民在短期活動之外的長期參與;如何因應資源與經費的不足;以及如何確保公民的貢獻能真正納入政策框架,而非僅淪為補充。此外,另一項共同關切是如何在「科學嚴謹」與「參與包容」之間取得平衡——既要維持公民科學的數據品質,也要讓非專業人士能夠參與其中。
在會議結束時,大家達成的共識是:亞太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育,不能僅靠政府與機構來完成。唯有建立合作模式——以公民參與為基礎、由青年領導加強推動,並透過區域合作支撐——才能有效應對生物多樣性危機。這場經驗交流再次確認了互相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在地化調整方案的必要性。
回顧這次主持經驗,對我來說不僅是專業上的挑戰,也是個人的學習旅程。它更加鞏固了我的信念:我們所面對的生物多樣性挑戰跨越國界,因此解方也必須跨越國界。講者與與會者展現的熱情與承諾提醒我們,儘管挑戰艱鉅,但來自公民——尤其是年輕世代——的集體意志與創意,正帶來一個充滿希望的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