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享】台灣環境教育成果分享-由台灣劉思岑顧問撰寫
在草根中茁壯:中區環境教育場所聯盟
在臺灣的心臟地帶,一場靜悄悄的環境教育能量正在凝聚。
一群充滿熱情的教育者,正把「教室」從四面牆內搬到森林、博物館、與城市公園。他們組成了中區環境教育場所聯盟,共同展開一段創意與社群合作的歷程。
與眾不同的聯盟
不同於許多透過政府命令成立、依靠計畫經費運作的專業聯盟,這個網絡從下而上萌芽。它並非由政策或官方指令催生,而是來自一群人共同的熱情。
當時擔任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秘書長的劉思岑副教授,號召中臺灣多個環境教育場域,共同建立一個互相支持、共同成長的平台。
聯盟的旅程起始於 2013 年的臺中都會公園,當時創始成員們簽署了第一份合作備忘錄,象徵著從各自獨立運作邁向跨領域合作的一小步。
最初的九個成員單位除了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和臺中都會公園,還包括玉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業署的兩個分署、臺大山地實驗農場、臺中市教育局,以及彰化縣綠色環境學習營地。
透過口耳相傳、夥伴互相鼓勵、與聯合辦理活動,這個網絡逐步擴展。到了 2025 年,聯盟已成長為擁有二十多個單位的龐大網絡,證明了當合作來自熱情而非階層命令時,力量可以如此強大。
建立良性循環
即使平日肩負繁忙的本職工作,聯盟成員仍願意投入時間,豐富中臺灣的環境教育生態。他們共同策劃年度主題活動、分享師資培訓資源、交流場域教學資訊。更重要的是,他們彼此鼓勵,在面對挑戰時互相扶持,在成功時共享喜悅。
2023 年,聯盟達成重要里程碑——中科管理局擔任年度盟主,主辦了年度交接活動。這場盛大的跨領域聚會,展現了環境教育能如何走出校園,連結在地社區、企業與產業夥伴,證明環境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一門課,更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種「場域聯盟」的模式,不只建立了連結,也改善了在地教學資源的能量,並激勵更多場域申請成為環境教育設施,形成良性循環。
展望未來
從一小群熱血教師出發,如今的中區環境教育場所聯盟,已成為塑造臺灣環境教育未來的重要網絡。他們也成立了 Facebook 粉專,分享最新消息、活動資訊與教學靈感,誠摯邀請所有教育者、研究者與環境學習愛好者前來探索,一同發現中臺灣多元的自然地景如何化身為充滿生命力的學習教室。